我國灸法的起源,可上溯至遠古人類知道用火的時候,艾灸是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,達到透熱、擴熱、傳熱、溫補以防治疾病之目的。灸法治療范圍廣泛,尤其對慢性虛弱性疾病及風寒濕邪為患的病癥更為適宜。其治療作用可歸納為以下6方面:
溫通經絡,行氣活血灸法其性溫熱,能起到溫通活血作用。臨床上可治經脈氣血阻滯不通、四肢活動障礙、關節疼痛以及中風偏癱等。
回陽復脈,溫中散寒灸中脘、氣海、關元、足三里、腎俞等穴,對脾虛(脾虛)泄瀉、消化不良、脘腹脹痛,以及命火不足、腎陽虛(腎陽虛)冷所致的陽痿(陽痿吃什么好)、遺精(遺精)、帶下、夜尿頻(尿頻)數等,均有良效。
調和營衛,升陽益氣溫灸肺俞、大椎、足三里等穴,臨床上可治衛陽不固、腠理疏松,經常用于傷風感冒(感冒吃什么)或咳嗽哮喘、過敏性鼻炎等。特別是采取“冬病夏治”的方法,在夏秋之交灸肺俞、足三里2~3個療程(10天為1療程),可增強體質、密固肌表,預防感冒、哮喘等效果尤佳。灸百會、中脘、足三里等,對中氣下陷所致的胃下垂、腎下垂、脫肛等,有升陽益氣之功。
培補元陽,預防疾病秋冬季節常灸氣海、關元、命門、中脘、足三里等穴,可強壯元陽、理脾和胃,有預防疾病之作用。臨床證實,灸足三里、氣海等穴,有降低血液凝聚、激發經氣運行、疏通經絡之作用,可預防腦血栓形成;隔姜灸足三里和懸鐘穴有降壓作用,如患高血壓的中老年人,突感手指、足趾有麻木感,速灸以上兩穴,能預防中風的發生;隔姜灸神闕穴(肚臍)15~20天,可使脾胃增運、六腑通暢,周身之氣得以暢行,從而達到益壽保健之目的。又據報道,用艾灸足三里等穴,可治放療后白細胞減少,改善患者虛弱癥狀,增強機體的免疫力(免疫力),達到扶補正氣的目的。
健脾祛濕,療痹止痛灸法有溫經氣、散寒邪、除濕氣(濕氣重吃什么好)、止疼痛的作用。對感受風寒濕邪、痹阻經脈的痹證,以及年高體弱、氣血虛虧、寒濕凝重的腰痛和脘腹疼痛等,都有很好的療效。
活血散瘀,消腫止痛灸法,性溫熱,能散寒凝,如癰疽未熟者可使之消散,已熟者令其速潰。對年高體弱、氣血不足而久不收口者,可使之收口生肌。灸法還有使白細胞升高、吞噬能力增強以及減少炎癥滲出的作用。
想知道更多有關艾灸的信息,請訪問http://tcms.fh21.com.cn/ts/aj/
版權所有:養生之道網廣告合作/友情鏈接:724184788
本網站所收集的資料來源于互聯網,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。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網友自主投稿和發布、編輯整理上傳,對此類作品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,不為其版權負責。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,請與我們取得聯系,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。
備案號:贛ICP備14005388號